「錢品」即「人品」! 錢,不僅是感情真假的試金石,更是人品的照妖鏡。 殘害人們的東西有三樣:煩惱,爭吵,空錢包,其中空錢包害人最甚。 生活困難急需用錢,生意周轉不靈需錢。 借錢,是親朋好友之間常有的事情。 有借有還,再藉不難!可還錢的態度,實在是令人難堪。 索債的頻繁,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塔木德強調:「借錢給朋友,將以失去友誼為利息。」 所以,最讓我們無可奈何的,就是在親朋好友之間的借錢問題!
聰明人究竟用什麼辦法能走出這個怪圈呢? 讓人還錢的一個小秘方—— 凡是藉錢的人,無論成或敗,都會有去無回 讓人還錢的人,不論逼不逼,利息是丟友情 《塔木德》講述一個故事—— 梅希柯向洛揚借了1200馬克,但是梅希柯總是賴著不還錢, 每當遇到洛揚,梅希柯都會溜掉,避而不見。 洛揚束手無策,只能唉聲嘆氣。 另一個朋友看到垂頭喪氣的洛揚,就出了一個主意說:「你不妨寫信給梅希柯,叫他盡快歸還1800馬克的債,瞧瞧他的反應。」 洛揚也十分需要這筆錢,不得已只好採納了這個辦法,就給梅希柯去了一封信 2天後,梅希柯就回信了,信中說:「洛揚,我記得很清楚我只借了你1200馬克, 你怎麼說我欠了你1800馬克? 隨信附上1200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話,你準輸。」 把1200馬克欠債的數量故意說成1800馬克,這種激將法,還真管用。
《塔木德》裡有個故事是這樣提醒人們不能隨便藉錢的場景—— 雅可夫借給亞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亞瑟根本沒有錢可還。雅可夫3天前就已經提醒亞瑟,還有3天就該還錢了。 「到明天雅可夫一定會來要錢的。」想到這裡,亞瑟坐臥不寧,煩躁地在房子裡走來走去。 「你為什麼還不睡覺?」他的妻子問。 「我向雅可夫借了錢了,明天早上非還他不可!」 「你現在有錢了嗎?」 「我連一個子也沒有呢!」 「那既然這樣,你就睡覺吧,著急的應該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亞瑟妻子的話代表了我們處理債務的一般態度,既然沒有錢還就乾脆放心休息,反正著急也沒用。而事實上,雅可夫也確實沒有辦法,自己的朋友沒有錢, 如果逼朋友還錢,那與朋友長久培養起來的感情就會因此而崩潰了。打官司更是浪費自己的錢財。 中國人聽到這2個故事,一定不以為然。相信所有的中國人都覺得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是事, 因為在中國,很多人借錢了根本就不會還,哪怕親朋好友,有些人即使有錢也不會還。 借錢不還,友誼的小船因為藉錢說翻就翻。 親戚,親戚,借錢就失去了親戚! 朋友,朋友,借錢就失去了朋友! 老鄉,老鄉,借錢就失去了鄉親! 同學,同學,借錢就失去了同學! 恰似台灣作家余光中在《借錢的學問》中所說的情形: 借錢,實在是一件緊張的事,富於戲劇性。借錢是一種神經戰,緊張的程度, 可比求婚,因為兩者都是秘密進行,而面臨的答覆,至少有一半可能是「不肯」。 不同的是,成功的求婚者留下,永遠留下,失敗的離去,永遠離去; 可是藉錢的人,無論成功或失敗,永遠有去無回,除非他再來借錢。 作為中國人,老是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自然走不出這個怪圈 猶太人的思維方式和做法值得我們中國人深入研究,其中奧妙無窮! 耶魯大學教授的重大研究發現——沒提錢時,人與人的感情行為由社會規範主導! 提到錢時,人與人的關係立馬變市場規範主導! 猶太教授扎堆的美國耶魯大學,有人專門對此進行了研究—— 在沒提錢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行為,由社會規範主導。 你幫我忙,全憑我們之間的交情,這種付出是友好、界限不明, 為雙方帶來愉悅感,且不要求即時回報的。 而一提到錢,你們的關係就立刻轉換了頻道,變為由市場規範主導。 這裡不存在交情,界限十分清楚,交換黑白分明,有成本就要有收益, 有付出就應有回報,按回報取酬,工資、價格、租金和利息必不可少。 通常,社會規範的力量強於市場規範,人們為情感、道義幹活,往往要比為金錢付出更為賣力。 然而,當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發生碰撞,市場規範會毫不猶豫,將社會規範擠走,傷害社會關係,且難以修復。 世界著名的杜克大學Dan Ariely教授為此還特意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有一個枯燥簡單的電腦遊戲,就是將一個圓圈拖進方框裡,再計算5分鐘內能拖多少,他用三組人來測試——第一組,在遊戲開始前就得到了5美元,並被要求5分鐘內完成遊戲,研究者期望他們在市場規範中,按規則行事。 第二組,同樣的任務和要求,但酬勞要少得多——50美分,實驗者同樣希望被試按市場規範行事。 第三組,被告知這次任務只是一個純粹的幫忙,零回報,研究者期待這一組能按社會規範行事。
結果顯示—— 第一組(5美元)參與者平均拖了159個圓圈。 第二組(50美分)平均拖了101個圓圈。 第三組(沒有酬勞),平均拖了168個圓圈,多於前兩組。5美元組比50美分組成績好,說明一旦有金錢報酬,人們就按照市場規範來, 多給錢多出力,少給錢少出力; 沒有錢時,社會規範主導行為動機——「既然你找我幫忙,我就努力好好幫助你」, 成績也就高於市場規範下的兩組。 因此,聰明的猶太人認為—— 一、幫助人,應按社會規範來進行,應是心理自願、精神愉悅的。 二、金錢,應該按市場規範來進行。如果借錢給親朋好友,利息是失去友情! 借錢給別人,即是掏錢給自己買了個敵人! 原因在於錯誤地用社會規範替代了市場規範。 生活上借錢不同於生意上借貸—— 朋友是朋友,接濟生活的最好不求還 金錢是金錢,生意上借貸按市場規範 猶太人親朋好友之間很少涉及金錢,他們之間朋友是朋友,金錢是金錢, 分得十分清楚,一般不把友情摻入金錢,也不借錢給別人。 猶太人之間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錯,就在一起讀書學習, 一起分享自己的愛好與體會,也可以一起吃飯,朋友一起喝酒,當然只可以少量的喝點,這樣的朋友關係就表示你是他喜歡的朋友,他願意和你經常往來。 然而,你要是藉錢,他們很少答應。 這不是因為猶太人不喜歡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因為大家彼此之間不信任,而是他們處事的一種精明。 猶太人強調內心的自尊!這份自尊心是很苛刻的,他們一般絕不肯向他人求助, 即使遇到了困難他們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而很少向別人請求幫助。 在生活上借錢,與我們在生意上的借貸是不一樣的。 假如一個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錢,那說明這個人生活比較困難了。 有人把錢借給了他,他會感到忐忑不安,心裡總是想著怎麼樣把錢盡快還給自己的朋友, 見了朋友就感覺很不好意思。儘管朋友渾然不覺借錢人的尷尬,對他仍然很親密! 而藉錢人為了避免這種愧疚的心情,一般就會迴避自己的朋友, 希望自己盡快地還錢,那樣自己才覺得在朋友面前會坦然。 有了這種心理,這樣的朋友就會因為金錢變得很不自在,讓人感覺不舒服。 猶太人開的餐館偶爾貼著這樣的一首歌謠: 「我喜歡你,你要藉錢,我不能藉,怕你借了,以後不再上門。」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去會使你人財兩空; 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 所以,猶太人之間就心照不宣地達成默契:不借錢給自己的朋友。 所以,在猶太人的世界裡,很難從親戚朋友那裡借到錢! 中國人為什麼習慣找親戚朋友借錢呢? 猶太人缺錢一定要找銀行——市場規範 中國人缺錢喜歡找熟人借——社會規範 「錢不是罪惡,錢是神對人的祝福」這是猶太人從小接受的觀點, 「《聖經》發射光明,金錢散發溫暖」。美國作家索爾·貝魯說: 對猶太人來說,金錢是惟一的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猶太人對錢的態度是旗幟鮮明的,這就促進他們形成對錢的規矩——市場規範。 中國先賢們倡導「正人君子」、「捨生取義」,並且竭力表明自己是君子而非小人 ——用社會規範對待錢,對「利」字大談闊論!對「錢」字的討論反而退避三舍, 深怕被套入「君子重義,小人重利」的傳統認知。 「友不在於多,貴在風雨同行」;「情不論久,重在有求必應」, 「雪中送炭、不計得失的朋友,請倍加珍惜」。 以上這些都是模糊不清的理念,讓中國人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來回擺動, 容易讓人表裡不一,角色經常互換,弄得很累,不利於進步。 錢,是感情的照妖鏡,也是人品的試金石。 不談錢的人,永遠不會成熟。只有用社會規則和市場規則, 把金錢和人情區分對待,關係才會更長久。 有的人借錢並不是生活不下去,而是為了貪圖享受,過度消費, 這樣就會讓投機者有空可鑽。這裡講一個向猶太人借錢的笑話—— 伊萬想喝酒,便向村里一個猶太人借一個銀幣。 他們雙方商量了條件: 伊萬明年春天還加倍的錢,在此期間他用斧子作抵押。 伊萬剛要走,猶太人叫住他:「伊萬,等一等,我想起一件事, 到明年春天要湊足兩個銀幣你是有困難的,你現在先付一半不是更好嗎? 」 這話使伊萬開了竅,他歸還了銀幣,走到路上又想了一陣子,然後自言自語地說: 「怪事,銀幣沒了,斧子沒了,我還欠一個銀幣——那猶太人還蠻有道理的。」 中國人又為什麼喜歡找親戚朋友借錢呢? 第一、中國是熟人社會,不是宗教社會!大多數中國人,有問題經常找親朋好友等熟人來幫忙。 第二、向生人借錢就是天方夜譚!很多人缺乏批判性思維方式,喜歡聽好話, 受不了真話,更無法接受批評,這就給騙子有可乘之機,只要說漂亮的話, 阿諛奉承的話,立馬會贏得好感,騙財騙物就容易得手,騙子防不勝防! 第三、中國人講究面子!中國人講感情,比如親戚朋友來借錢,就不好推脫, 如果不借會傷了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還可能被借錢的人罵, 所以,很多中國人面對親戚朋友借錢的時候都多多少少會給點, 比如借10萬,明知肉包子打狗,乾脆贊助1萬算了,疊加上「人情債」反而更好。 第四、多數人還不太適應貸款這個新思維。大多數人沒有做過生意, 自然不願意去貸款,所以在缺錢的時候寧願低三下四地去找親戚朋友借錢也不願多付點利息去找信貸機構。 猶太人沒有錢的時候,喜歡去借貸,來充實自己的資金或者暫借資金來渡過難關。
但猶太人分得很清楚,分清個人行為、商業行為與公司行為,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描述了猶太高利貸商人夏洛克第一次登場的場景 ——威尼斯商人為了朋友巴珊尼能夠出海求偶,不得不向夏洛克借錢。 而當時在基督徒中藉錢還錢都是沒有利息的,安東尼為了能藉到足夠多的金錢, 只能向猶太人夏洛克借,哪怕需要很高的利息,哪怕違約之後需要割一磅肉作為賠償。 猶太人喜歡放高利貸收取利息,這是他們幾百年的傳統了, 他們如果自己有閒餘的資金,就會把這些錢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錢自然就可以去借貸了。 經濟原理告訴我們:風險越大,收益的絕對值越大;商家的法則就是冒險越大,賺錢越多。 在藉錢的時候,有的也是出於生活苦難而去借錢, 但更多的時候他們藉錢是為了比別人搶先抓住市場機會。 畢竟,無限風光在險峰! 聰明人「救急不救窮」 猶太人借錢重在講原則——市場規範 中國人借錢信用在良心——社會規範 猶太人對於借錢的事情從來不講什麼情面,他們有自己的原則。 他們認為,錢是一個商業性質的東西,只能用來交易,不能摻雜感情, 借錢就應該找專業的機構去辦理,而不是找熟人幫忙。 猶太人雖然非常精明,也喜歡斤斤計較,但一旦講好了, 他們對信用的承諾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在全球商界,猶太商人的重信守約是有口皆碑的, 他們從小就接受《塔木德》的教育,深切了解恪守契約的重要性。 一旦他們藉了錢,簽了貸款合同,他們一定會按合同上的規定來嚴格執行, 他們可能不會提前還款,但是也不會出現逾期或不還的情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言道:「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可能是長期的貧困,也可能是因為事情緊急,誰都可能有遇到需要藉錢的時候。 所以說,智慧的中國人主張:「救急不救窮」。救急可以,不能救窮。 如果反反覆覆幫助身邊的窮人,這會讓他產生依賴心理, 其「弱勢思維」就會被激活起來,我窮我就應該得到幫助,甚至我窮我有理。 「生米恩,斗米仇」就是這種思維造成的。 你幫他10次1次不幫,本應是恩人的你可能立馬變成仇人。
所以,勸你不要老是幫同一個人。 猶太人寧可用其他友善的方式來接濟親戚朋友或窮人, 以至於,猶太人做慈善幫助人也進行了層級分類—— 第八層:勉為其難的施捨。 第七層:雖然用心地幫助,但是比你真正能給予的少給一些。 第六層:人求我時我盡力幫助。 第五層:知其有難,拔刀相助。 第四層:落難者識得恩公,恩公不識落難者。 第三層:恩公識得落難者,落難者不識恩公。 第二層:匿名兩不相識。 第一層: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換位思考一下—— 作為需要被幫助的人,你窮,借錢給你就面臨收不回來的風險, 借不到錢十有八九,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應該多理解。 你如果急用,別人有錢卻不願藉給你,那考驗你們之間真感情的時候到了。 要知道,朋友願不願意借錢給你,一看交情;二看你的信用水平。 「患難之交」、「患難見真情」,他們願意把手裡的餘錢拿出來給你救急, 也沒顧慮你是不是能夠及時還上錢。 借錢難:難開口,難借到,難償還! 謹防:錢,借出去時是感情,收回來時是仇人! 借錢買敵人,說的其實是藉錢之間產生的糾紛, 而這種糾紛很多時候都是藉出去的錢不能按時要回來產生的。 人都怕:站著借錢,跪著要債。 有些人根本就沒有契約精神,契約在很多人眼裡只不過是一張紙而已。 肯借錢給你的人,一定是你的貴人! 這樣的貴人太少,遇到了,請珍惜一輩子。 當然,最棒的三個字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