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和父母處成陌生人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也不是子女的附屬品,子女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可以愛彼此,但是,要遵重他人的選擇。

龍應台在《目送》中曾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最依賴的人,累了找媽媽,餓了找媽媽,痛了找媽媽。

長大後,父母卻成了我們最想逃離的人。

嫌囉嗦,沒有共同話題,老觀念,有代溝。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哪一刻你覺得父母真的老了?

「從他們開始看你「臉色」時」,我看到這個高分答案,心裡忽然一酸。

其實,親情和婚姻一樣,都需要經營維護。

 

01.我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的累

最近看到一個微博話題,父母為什麼不理解我們的累。

在他們看來,干體力活才會累。

而我們的累,除了身體上,還有工作上,精神上,人際關係上。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觀並不相通。

父母的生活背景給我們有着天壤之別,那個年代的人總把問題想的簡單明了,

非黑即白,哪有現在這麼多的複雜。

正如著名作家木心在《從前慢》中所說:

「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拿生不生二胎來說,父母經常會和我們產生分歧,他們不明白兩個大人怎麼就養活不了一個娃娃呢。

以前,家裡一個人工作就能養活全家六七口人,那個年代孩子還特別多。

可是他們哪裡知道現在養孩子的成本,不僅如此,還有車貸房貸的壓力,工作的競爭。

子非魚,安知魚之累。

一代有一代的苦,一代有一代的路,今天的父母體會不了我們,來日,我們也可能體會不了我們的孩子。

所以,事事不必非的讓人理解,也不可能有人完全理解你,因為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身上擔負的苦難,最懂的是自己。

人生路上,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者。

02.我們和父母正漸行漸遠

在最近一期的《婆婆和媽媽》節目中,有個小細節。

黃聖依的婆婆和媽媽提前到訪,黃聖依不在家,楊子馬上打電話給黃聖依,

可是打了半天沒人接,於是就讓岳母幫忙聯繫聖衣。

可是岳母卻說:「我沒有她的電話」。

這個確實有點扎心了,雖然是明星,可能有隱私什麼的,但是不能親媽都聯繫不到女兒吧。

忽然想問大家,你有多久沒和父母聯繫過,有多久每和父母一起吃頓飯,沒陪父母好好聊聊天了。

林語堂曾說:

「人生的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人生遺憾。

趁着現在,多陪陪父母,多回家看看。

無論走到哪裡,家永遠都是溫馨的避風港。

03.最好的親情是互相尊重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和人之間之所以發生衝突,彼此鬧不愉快,是因為沒有站在他人的立場上。

木村久一曾說:「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

良好的親情自然是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為前提的。

3月2日演員伊能靜與前夫庾澄慶的兒子哈利的近照曝光,19歲的哈利男扮女裝看起來像小女孩一樣,分外惹眼。

事實上,這早就不是他第一次打扮女裝出現了。

面對外界質疑,伊能靜義無反顧支持兒子。

在他看來兒子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而伊能靜當初和秦昊結婚時,哈林也是給媽媽滿滿的祝福。

不得不說,小王子和伊能靜彼此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都會給對方自由,尊重對方的選擇。

《奇葩說》里龐穎說:「最好的親情關係應該是,我們不要綁架,也不需要疏離。

我們共享喜悅。

我們可以以健康、良性的心態去看待我們彼此生命中的困難。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也不是子女的附屬品,子女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可以愛彼此,但是,要遵重他人的選擇。

能容納異己的存在,才可以成就偉大的自己。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碎銀幾兩。

今天的你,可能已經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擔有時會壓得你喘不過氣。

但請你在這慌慌張張中別忘了善待自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