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時,恰恰就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他的每一次熊行為,都是探索你對他的忍耐度,看看自己能不能觸碰,只要大人能夠及時糾正,他自然就得到了成長。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那麼幸運地碰到明事理的父母,有的孩子在犯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跟父母的態度有關。  孩子犯錯後,你的態度是怎樣的,孩子的人生走向就是怎樣的。    

01  如果孩子背著你偷偷玩遊戲,你會不會發火?  如果破壞你們事先的約定,你會不會責駡他?  前幾天,孫儷在微博上曬出了一段話,引來7萬網友的點贊。  原來孫儷和兒子等等之間有個約定:週一到週五不能玩電子遊戲。  這天下午,等等看媽媽不在家,沒忍住,打了一會兒遊戲。等等向孫儷承認了錯誤,然後忐忑不安地說,希望媽媽不要說他。  令人意外的是,孫儷沒有不悅,更沒有發火,而是因為等等的誠實,獎勵他再玩20分鐘。  等等聽後驚呆了,開心得不得了……    有人留言感慨:「一般的家庭就算主動承認錯誤,也會被罵吧,何況是獎勵。」  孩子犯了錯,很多父母,總是忍不住會責駡孩子,他們認為通過這種威懾,孩子才能長記性。  其實,很多孩子犯錯後,當下就能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他們還會產生自責、害怕、慌亂等情緒。  如果父母指責孩子的錯誤,孩子就會把精力放在隱瞞、掩飾錯誤上;而當父母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反而會把精力放在改正錯誤上。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 批評(懲罰)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02  堅定溫和的態度,才是糾錯的良方  有一日,陽光明媚,馬克吐溫夫婦帶著孩子們去附近農莊旅行;可是臨行前,大女兒蘇茜欺負妹妹克拉,克拉哭鬧不止,而蘇茜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魯莽。  之後她主動向母親認錯,按照家規,蘇茜必須受到懲罰,她想了想說「我今天就待在家裡,不去農莊了。」  馬克吐溫不忍心,就說「你可以換一種方式」,蘇茜拒絕了 ,並且說「 我必須接受懲罰,這樣我才能永遠記住自己的過失。」  這個故事中,馬克吐溫得知蘇茜欺負妹妹後,首先不是大聲地責駡她,而是等她主動認錯,並且讓她自己提出接受什麼形式的懲罰,這樣孩子才心甘情願。  既尊重了孩子的人格和尊嚴,又合理地教育了她,所以在孩子犯錯時,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會給孩子承認錯誤的勇氣。  懲罰不是目的,糾錯才是根本。  

03  給孩子面子,別讓他當眾面對自己的錯誤中國有一句古話:「人前教子,背後教妻。」  這種觀點認為,當著別人的面斥責孩子,既能體現「家教」的嚴謹,又能讓孩子馬上知錯能改。  殊不知,孩子雖小,他也有自己的尊嚴。  被當眾批評的孩子,記住的可能不是教訓,而是數年如一日,難以磨滅的羞恥感。  知乎上網友曾講述了她的經歷:  小時候有個不好的習慣,喜歡咬指甲,媽媽都要拿這件事嘲笑她,不管是出門碰到熟人還是家中來客人,為了控制自己不去咬指甲,她就不停地剪手指,十個指頭傷痕累累,  有一次,帶同學回家吃飯,媽媽在飯桌上,不停地批評她,從那以後,再不敢帶任何朋友回家。  期末考試考砸了,媽媽就在新年裡,當著親戚們的面說:「考那麼點分,我看你這輩子能有什麼出息!「  一次犯錯,爸爸把她關在大門外,鄰居上下樓,總會取笑一番……  從讀國中起,她就申請住校,不願回家。雖然對父母談不上恨,卻總想逃得遠遠的。痛苦不堪的她,曾經離家出走,父母完全不理解,詫異地問:「你做錯了,我們還不能說嗎?」  孩子犯錯,不可怕。  

可怕的是,孩子想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得到的卻依然是質疑和嘲諷。  當眾批評孩子,毀掉的不僅是親子關係,還有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哲學家約翰.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也會更小心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若是你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要面子的孩子,才會明事理、知對錯。  我們可以批評指正孩子,但是一定要注意場合,別忘了給孩子留點體面。  無論孩子多小,都要尊重他。  這份尊重,會內化為孩子自信的力量,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行走世界的能力。糖果媽咪有話說:  孩子犯錯時,優秀的父母應該這麼說:  從事情的起因到讓孩子自己思考給出解決措施,這一整個過程,相信孩子會在父母耐心的引導下,慢慢學會如何應對困難與挫折。  相反,如果是在孩子犯錯時,大聲呵斥或是給予「 說了多少次,叫你不聽媽媽的話」這樣的嘲諷態度,孩子學會的只會是退縮與害怕。  與其苦口婆心的說教,還不如讓孩子犯錯一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