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捨得給孩子立規矩,那麼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這是作家劉墉說過的一句話,對此我深信不疑。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用「誰家的孩子這麼沒有規矩」來點評孩子的好壞,這句話明面上是在說孩子沒規矩,其實暗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因為沒有原則的父母永遠教不出懂規矩的孩子。 給孩子立規矩不能太晚,上中下策,希望你能拿捏到位!
談到規矩,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星二代郭麒麟,不管在哪都懂得「規矩」二字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別人家串門急敲一下再敲兩下,絕對不能猛敲多下。 另外,和別人拍照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搭在人的肩膀上,吃飯要扶著碗,對稱呼長輩要用「您」,見到師兄弟要謙虛的打招呼不得目中無人等等。 當然,郭麒麟父親立下的規矩不止於此,從生活習慣到日常學習都有著不同規矩約束著,父親並沒有因為家大業大而放縱兒子,所以在外人眼裡郭麒麟永遠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立規矩不能太晚,家長要把握好時機老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流傳了千年的諺語其實暗藏了幼兒心理發展的玄機。 一個人的性格在6歲之前就已經大致成型,從出生到3歲這段時間是孩子心理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3歲時的脾氣秉性可以預測到他老年的心理以及行為表現,到了7歲以後就可以預測出一生的狀況。 這也說明3歲是一個重要的分割點,想要孩子有一個好習慣、守規矩、懂禮貌,那麼在3歲之前就要讓他去接受規矩式教育,告訴他們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事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只有他們懂得如何去自控,才能更好地體現「規矩」的價值所在。 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也具備了初步判斷的能力,此時是立規矩的最佳時機。 所以,我們建議父母從孩子2歲的時候就要開始給他們立規矩,根據年齡段逐步地增加規矩類別,從良好的作息時間到生活行為習慣,再到學習、人際交流、為人處世等方面,講規矩滲透到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立規矩講究的是「策略」,上中下策拿捏到位才能讓孩子更出眾 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立規矩也是如此,有人信奉「棒棍底下出孝子」,也有人忠於苦口婆心「講道理」,可無論哪種方式都不是上上策。
上策父母:該懲罰時懲罰,該講道理時講道理,用規矩先發制人聰明的父母教育孩子時不會只用一種方法,他們懂得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方式去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需要受到懲罰的,那些事情又是離不開道理說教,然後通過一系列的事情去給他們一一立規矩,讓他們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比如偷東西就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行為問題,該出手的時候就得出手,打一次就是為了讓他們記住以後不能這麼做,如果以後還有發生,那麼他們接受的懲罰是什麼。 在或者在公告場合大聲喧嘩,那麼我們就可以採用講道理的方式,通過場景故事來告訴他們這是不禮貌的表現,下次一定不要這麼做。 慢慢地,他們就會逐步適應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地去遵守去約束自己,自控力好了也就更容易建立規則意識,讓自己成為那個懂規矩的孩子。
中策父母:出口成章的大道理,用動之以情的方式去說服相比脾氣暴躁的父母,那些性格好、素質高的父母摒棄棒棍教育模式,繼而採用講道理的方式,希望通過自己動之以情的方式去感化孩子,讓其明白爸爸媽媽是為了他們好,一定不要辜負了父母的「愛」。 試問一下,你整天和孩子講道理他們聽進去了嗎?答案是沒有,他們往往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嘴裡說著「知道了,知道了」,但是犯錯的事情可是一件也沒有少做,畢竟有些原則性的錯誤,想要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去改變並不切合實際
下策父母: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好孩子都是打出來的之前看過一則笑話說:「如果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答:打一頓就好了,實在不行再來一頓。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生活中實行「棒棍教育」的父母並不在少數,當孩子做錯事、不聽話的時候,為了發洩憤怒的情緒不問青紅皂白,先將孩子暴揍一頓再說。結果呢?孩子短期之內的確變得乖巧聽話,可好了傷疤忘了疼,沒過多長時間孩子還是該怎樣就怎麼樣,絲毫不記得挨打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了解了父母的套路,棒棍教育也就會失去效果。 說實話,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註定是失敗的,不僅不能改變現狀,還影響了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著實是一樁賠錢的買賣。 給孩子立規矩,奠定教育基礎的同時,父母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 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至於他們變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父母手中的畫筆,你的畫筆是彩色那麼孩子必定會積極陽光,相反畫筆是黑白色,那麼也不要指望他們能成為多麼炫彩的一幅畫。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之前父母先要改變自己你是否有拖拖拉拉的毛病? 是否言而無信不遵守諾言? 是否與人交流時沒有禮貌用語? 是否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都是父母需要第一時間去改變的。
父母,不僅學會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還要學會給孩子傳遞快樂的情緒,和孩子成為好朋友,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動向,才能更好地引領他們變得更優秀、更快樂、更懂事。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爲您答疑解惑,希望糖果媽媽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