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走了,親情也就斷了,看後心真疼,女兒終究是外人嗎?

「都說媽在,家就在。」這句話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我就聽村裡的老人說過,當時我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直到媽媽死後一年中,我明白了這句話的道理,真的很可悲。

我是家裡的獨子,我上有四個姐姐,下無弟妹,父親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我,那時候我和母親還有三個未出嫁的姐姐一起生活,每逢過年過節,姐姐們都會回來,家裡顯得和諧而又親熱,我們姐弟關係也很好,我一直認為,她們都很心疼我,每次回家來給我買我愛吃的東西,但是從來不給我買衣服,也不會給我錢花,直到媽媽死後,我心裡大概明白了,其實那些吃的東西都是孝敬媽媽的。

因為娘在,我們還是一家人

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會想事情的,直到姐姐們全都出嫁以後,我也已經長大成人了,不再是那個毛躁躁的小少年,由於父親辭世的比較早,至多至少我心裡總缺少些東西,這是我長大以後心裡感覺到的。

姐姐們全部出嫁以後,我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兩年後我也結婚了,由於家境情況特殊,所以我的婚事都是一切從簡,其實這對於我來說這也不是什麼事兒。

只記得我結婚的那天,母親顯得特別開心,幾個姐姐和姐夫忙前忙後,對於她們的幫忙,我是很感激的,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但是到後來我發現她們只是在對付我而已,並不是真心的對我好。

俗話說有吃飯的嘴,就有想事的心,何況我們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即使姐姐們出嫁了,我們還有摘不掉的親情,那是連著心的,是沾親帶故的,可是他們沒有,一點也不講感情,也不講恩情,更多的是冷漠無視。

可是姐姐們的行為確實讓我心悲,真應了那就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想起她們的種種行為和做法,似乎從來就沒有過感恩母親的心意,這一點特讓我無法接受。

患病的媽媽,臉龐常掛著淚水

患病中的媽媽,臉龐常掛著淚水,雖然她從來不像我開口講,但是我心裡能明白八九份,媽媽的心裡是恨的。

媽媽在醫院住院的那段日子,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我一直陪伴在她的身旁,而我的姐姐只是白天偶爾來一次,也就十幾分鐘的時間,便匆匆離開,每次她們的到來,沒有一點兒熱情的感覺,只是相互問候一句罷了。

每次有親戚來探望媽媽的時候,也就是媽媽話最多的時候,她總是向親戚吐露自己心中的不滿和怨念,似乎只有向別人說了,才能減輕她壓抑的心情。

在媽媽住院期間,我的姐姐們都是以各種理由來推脫,從未陪伴過母親一夜,在我看來她們的理由不足以說明自己有多忙,反而顯出了她們的無情無義。

老大:我老公每天忙碌於工地,我得給他做飯,否則他吃不上飯。

老二:我要看孩子,接孩子,送孩子上學,還要做家務,一天根本沒時間。

老三:我要上班,又請不上假,況且我的孩子都是每天在吃外賣,我根本沒時間。

老四:我的老公不在,家裡不能沒有我,等等的理由,幾乎都同出一轍。

這些對於我來說,都無足輕重,畢竟媽媽是我的,誰來伺候都一樣,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人道,是孝道,是每個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後來媽媽走了,姐夫們都忙於自己的事,只在媽媽下葬的當天來了一次,姐姐們似乎如釋重負,在媽媽靈堂前有說有笑,沒有一滴眼淚,毫無悲痛之心,女兒終究是外人。

料理完媽媽的喪事,我們就過起了各自的生活,彼此之間幾乎沒有往來,也不常聯繫,每逢過年過節也不怎麼走動,我不懂這是因為什麼?

是我過得不好,還是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家人,因為彼此之間不再是熟悉的過去,我也從心底里失去對她們的感情,失去了對她們的愛也失去了對她們的眷顧。

親情之所以這樣冷淡,我也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

首先,只要媽媽在,兄弟姐妹就覺得自己還是一家人。因為媽媽活著,時不時還會相聚,因為媽媽活著,做兒女的還會惦記媽媽,惦記家。一旦媽媽離開,這個家就失去了媽媽這個支柱。

其次,就是親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有錢的親人害怕沒錢的親人給自己帶來負擔,沒錢的親人又覺得自己過得不如他們,誰也不想去討好誰。

各位網友,大家好,對於這種親情,你是如何對待的呢,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謝謝點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