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越明智的家長,越會支持孩子在6歲前「自私」,真的很有道理!

曾經有一個孩子媽媽向我求助,孩子有一個很古怪的癖好,就是越喜歡的東西就會藏起來,捨不得給自己用。   夏天,媽媽給他買了一雙帶奧特曼、會閃閃發光的涼鞋,孩子說什麼也不肯穿。媽媽問孩子:「你不喜歡媽媽買的鞋子嗎?」孩子說:「我就是因為太喜歡了,所以才不能穿出去,讓幼稚園的小朋友們看見,我要把它藏在家裡,一個人的時候穿。」    如果我們有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那一定是願意穿出去給全世界的人看的。孩子不敢把新鞋子穿出去,在害怕什麼嗎?原來,這位媽媽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情商,她覺得孩子如果非常小氣,那他的人際關係就不會好,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情商很低的人。  在孩子還沒滿6歲前,媽媽當孩子有好玩的玩具,好吃的食物,遇見朋友的孩子, 她就一定要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孩子心愛的東西一次次 被剝奪,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壓抑的不開心,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也會有很多的影響。    孩子心愛的東西被父母強制分享給別人,讓孩子的內心缺少安全感  特別是自信的孩子,當他有一個「寶貝」,就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是,也有的孩子就比較敏感,想法會多一點,怕別人會嫉妒、會奪走。  孩子的年齡小,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喜好,不會為了維持人際關係而委屈自己。  父母強制孩子分享,孩子不能理解人情世故,只會覺得 爸爸媽媽對自己很殘酷,根本就不愛自己。孩子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也會很沒有安全感,覺得父母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父母強制孩子分享,會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  有一種人非常大方,但是卻不太招人喜歡。這樣的人,你看看你的身邊有沒有。他會把自己的東西很大方地送給別人使用, 也會一點沒有顧忌地拿去別人的東西就用。  這種平時大大咧咧的人,不拿自己的東西是好的,拿別人的東西也很隨意,比如用別人的手機打電話,不覺得這是別人的隱私物品,不方便總是借。當這種 分享的分寸沒有掌握好的時候,就會讓人覺得自己的界限被破壞了, 讓人討厭。    孩子如果總是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就會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自己的東西有所有權,別人的東西就不能隨意拿,孩子如果不懂得這些,就算是捨得把自己的東西送出去,人際關係恐怕也不會太好。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也尊重別人的人權,才是和睦相處的基本條件。  孩子習慣委屈自己,分享給別人東西,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父母一開始讓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孩子可能會不願意,當孩子漸漸地習慣和別人分享,內心即使委屈也不願意表露,孩子就很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你不給人家玩玩具,人家可就不跟你玩了。父母的要脅,讓 孩子一次次妥協,然後慢慢地形成習慣,一遇到事情先考慮,別人會不會不高興,害怕別人不高興而委屈自己,這就是 討好型的人格的初步形成。

往往越明智的家長,越會支持孩子在6歲前「自私」,真的很有道理  6歲之前,我們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可以允許孩子自私一點,因為孩子在這時候並不懂得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不願意為了社交而委屈、妥協,家長強迫了,反而會產生上文中所說的三點危害,到時家長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那麼,家長具體怎麼做,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而且讓孩子自己慢慢學會分享呢?  ①明智的家長會告訴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自私一點。  當孩子私人的東西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知道你 有權利同意或者拒絕別人,這是很正常的。孩子不會因為害怕別人不高興而委屈自己,這也是孩子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②對於公共場合的物品,要引導孩子和別人共用。  如果不是孩子的私人物品,比如在遊樂場玩的玩具,我們要引導孩子和別人共用。比如,你玩了一會兒時間,就應該讓別人玩了,這是 大家的物品,就應該大家共用。這樣的話,就不存在孩子太自私的問題了。  

③引導孩子幫助別人,自己獲得快樂。  幫助別人可以讓自己獲得快樂的話,那是一種美德。我們現在有一些獨生子女的問題就是,孩子很自私,只考慮自己的感受。父母引導孩子幫助別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奉獻愛心會讓自己開心,也會讓世界更美好。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爲您答疑解惑,希望糖果媽媽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