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父母,是最頂級的積德

最近,豆瓣上火了一個話題,#和父母交換角色的瞬間#,引發無數網友的共情。

隨著時間漸漸流逝,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父母,似乎在某個瞬間就突然老了。

我們也開始慢慢轉變角色:

從一個被保護者變成一個保護者;

從一個索取者變成一個付出者;

從一個哭鬧者變成一個安慰者;

從一個聽從者變成一個嘮叨者。

在以下這些瞬間,我們真的從小孩子變成了可以保護他們的成年人。

01

當你開始主動付錢

主持人竇文濤講過一個故事。

說自己這輩子唯一一次炫富,是為了讓父親享受幾十塊的外賣。

那一陣子,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他把老人接到了身邊住。

只是忙碌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及飲食,就每天點外賣和父親一起吃。

父親看著一頓幾十塊錢的外賣,就提出要回老家,說在北京吃一頓的花銷,夠自己在家鄉吃一個星期了。

竇文濤一听就急了,開始說自己如何能掙錢,說自己主持一個節目賺多少,投資賺了多少,甚至拿出了存款,證明自己真的過得很不錯。

當然,這裡有不少誇張的成分,但他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希望能讓父親在花錢的時候安心一些。

慢慢長大,我們會發現父母開始變得“小氣”。

他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是希望能給我們攢下一個“小金庫”。

而我們為了給他們更優質的生活也會開始改變。

在出門時,我們開始了主動付錢;

買東西時,有時價格很貴,我們會故意說得很便宜;

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可以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正如他們一直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一樣。

父母的大半輩子,都在為我們付出。

而當我們有了能力的那一刻,也希望傾己之力,讓他們得到最好的照顧。

在想要為他們付出的瞬間,我們長大了。

我們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開始為父母的餘生付賬。

02

當你開始幫助父母

小時候,我們總是仰視著父母,並在父母的幫助下,越變越好。

但突然有那麼一刻,我們卻發現父母越來越與這個時代的脫節,也越來越習慣在遇到事情的第一時間,向我們求助。

前段時間乘公交時,遇見一個30多歲的女子在接電話。

從對話中聽出,電話的另一邊應該是她媽媽。

那頭說自己想進超市,可是怎麼也打不開健康碼,已經在超市門口困了半天了。

這位女子說:“看看是不是你沒開流量?”

另一頭說:“怎麼看啊?”

女子有些無奈,但還是耐心地拿著自己的手機,邊看邊解釋。

當我們慢慢長大,當父母慢慢變老。

以前遇到問題時,我們會向他們求助,現在遇到問題時,他們開始向我們求助。

一開始,我們會有那麼一絲得意;但慢慢地,會覺得有些心酸。

我們發現,對自己來說很簡單的事兒,對他們而言,真的很難。

歲月向來不留情,它總是推著我們向前走。

而它最無情的是,不僅染白了父母的頭髮,也讓他們的學習能力慢慢衰減。

這時候,我們就該像父母曾經幫助我們一樣,耐心地去幫助他們。

這樣,他們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當那個曾經教會我們“1+1”的人,需要我們幫助時,才會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不僅是傳承,還是“反哺”。

03

當你成了安慰者

小時候,媽媽總會拍著我們的肩膀,告訴我們這沒什麼大不了;爸爸也總是鼓勵我們,跌倒了那就爬起來。

但突然有那麼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角色互換了。

他們也會因為一件小事兒而自責不已,而我們則變成了那個安慰者,會對他們說沒關係。

網友H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月,她父親的話費超標了,平常50塊就封頂的人,那個月話費竟然高達370。

在繳了話費後,父親自責不已,說這錢幹啥不好啊,偏偏奉獻給了移動。

最關鍵的是,他不知道自己怎麼就花了這麼多話費。

H一看,原來,父親是忘了開wifi。

在家刷小視頻,不知不覺就刷爆了話費。

這又引起了父親的自責,一直在說自己老糊塗了。

H,忙著打哈哈,說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只是不好意思和家裡說。

還調侃自己是個小糊塗,爸爸是個大糊塗。

隨後,H教了父親怎麼開wifi,怎麼換套餐。

老爺子也慢慢看開了這事兒。

俗話都說老年人是老小孩,人越老似乎就越還童,甚至情緒也會因一點兒小事兒而出現不小的波動。

子女要做的,不是指責,不是抱怨。而是要反過來當個安慰者,去給他們分析原因,去給他們解決問題。

要知道,這世上最需要溫柔和鼓勵的,其實是一度被我們忽視的父母。

04

當你開始嘮叨父母

小時候,總是嫌爸爸媽媽嘮叨。

什麼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管幹啥,似乎都會被兩雙眼睛盯著。

但年紀大了,卻發現自己也成了那個嘮叨的人。

看見爸爸喝酒,我們會說兩句;看見媽媽吃剩飯,又會說兩句。

網友溫水蟲說,自己現在每天都會嘮叨老媽。

讓她別玩那麼長時間手機,讓她每天吃個雞蛋,讓她要注意運動。

網友susu說,在父母面前,自己也成了愛嘮叨的一個人。

天冷了,會提醒他們多穿衣;天熱了,會提醒他們多通風。

疫情嚴重那段時間,會提醒他們少聚集;日常生活中,又會提醒他們多吃水果,多吃蔬菜。

或許不僅是他們,生活中的每個你我他,似乎都在慢慢改變。

從小時候的過分自我變得關心父母,從一開始的有些自負變得溫柔豁達。

在我們變得嘮叨的那一瞬間,就開始理解了父母。

曾經的他們,也是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全部交給我們,只是在我們耳朵裡變成了嘮叨。

但這所有的嘮叨背後,其實都是愛意的氾濫和洶湧。

《我的女兒90歲》的作者吉娜·柯樂蒂說:

“人生的道路行走不到一半,引路的人便由父母換作了自己。他們活成垂老的’小孩’,而你則由子女成長為嶄新的’父母’。 ”

我們這一生,似乎總是如此。

有年少時的天真,就有成熟後的穩妥;

有享受父母照顧時的溫暖,也有為父母付出時的奉獻。

而和父母交換角色的那一瞬間,我們似乎才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義,其實是愛的流動和回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