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們努力打拚,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做了善事,是積極改變居住的環境,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在和社會、人群打交道的時候,我們相信善良的力量,但還要學會自保。
在內心深處,我們期待,善待過的人,也會善待自己。
當你變得很善良的時候,就會知道,什麼是事與願違,好心沒有好報。
毫無原則地付出,會讓自己的勞動,變得毫無價值,連自己的小家庭也守不住。
因而,學會心狠,是一門必修課。
1、需要給很多錢的「恩情」,心狠地拒絕,就是真善。
「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這句古訓,我們很熟悉,但是如何做到呢?需要自己去把握施捨的尺度。
幫人幫難處,但更重要的是,對方要順勢而起,從來不是坐地不起。
注意,「幫你」不是「養你」,不能混為一談。
明朝初年,百廢待興。加上冬天的一場雪,讓京城的官員都感受到了寒意。
朱元璋去大街上走了一圈,看到很多百姓,因為大雪壓垮了房子,流離失所。他決定,馬上建房,送給災民。
大臣劉伯溫站出來反對:「要『無為而治』,救濟災民的功德,不要多得。」
當災民住進新房的時候,京城一片歡呼聲。同時,朱元璋要求,全國各地都仿效。
劉伯溫被安排到華亭縣去建房,要搞出一個示範點。
經過一番折騰,劉伯溫發現,若是一切建房開支,都由朝廷承擔,這是一筆龐大的資金,會導致國庫空虛,還會讓得到房子的人,坐享其成,滋養懶惰的習慣。
也有人,故意毀掉自己的舊房子,然後去領取新房。
最後,朱元璋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該引導群眾,自己去勞動致富,而不是直接送房子。
有一種善意,叫「半買半送」;有一種幫助,叫「尊重勞動」。
需要花一大筆資金去幫助人的事情,應該慎重考慮,起碼你不能「大包大攬」,承擔別人的痛苦。
你把別人要做的事情,都做完了,那不是等於供養別人?反而滋生了別人好吃懶做的習慣,或者形成了「伸手討要」的惡行。
善良沒有錯,但是「點到為止」,重要的是點燃一個家庭的希望,成就一個人的志氣。無休止的幫助,一定要狠心拒絕,給對方吃苦、流汗的奮斗經歷。
2、遇到狂妄的人,心狠地離開,就是保護自己。
古人說:「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現在的人說:「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不管哪一種說法,都預示著一個道理——違背了天意的事情,你去做了,就是不自量力,還會傷害到自己。
唐朝初年,李淵掌權,兒子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盯著皇位。
李建成作為太子,享受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他自己不學習、提升,反而想盡辦法去碾壓李世民。
李綱作為李建成的老師,多次提建議,要以大局為重,不要在朝廷內部搞窩里斗。但是所有的建議,石沉大海。
當李建成和李世民鬧得雞犬不寧的時候,李綱果斷辭官回家。之後的玄武門事件,就沒有波及到李綱。
對於狂妄自大的人,你提什麼忠告,他都不會聽你的;你給他什麼樣子的幫助,都不會被感恩。
狂妄的人,眼裡只有自己,根本不知道當下是什麼情況,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他的災禍,已經有暗示了。
遠離一切「狂妄」,這是一種理智,而不是軟弱,更不是惡毒。
人要幫助別人,但是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家人如何過日子。畢竟,中年的你,是家庭的頂樑柱,要是自己被禍事連累了,家人會失去依靠。
莎士比亞說過:「忠誠因為努力的狂妄而變得毫無價值。」
自古以來,忠孝難以兩全,我們可以選擇保護自己和家庭,而不是愚忠。
3、在攀高踩低的親戚朋友圈裡,心狠地冷漠,就是最好的態度。
有的人,看到你興旺發達了,就來投靠你,還請你吃飯,送你禮物,讓你礙於情感,不得不幫助他。
當你混得不好的時候,對方就溜之大吉。
對於攀高踩低的人,你應該是痛恨的,而不是拿他們一把。
唐朝時,有個叫龐嚴的官員,在家裡接待了一個姓嚴的舉人。
嚴舉人說:「我們是一個家族的人,請多關照。」
龐嚴詢問了一些家族的情況,發現嚴舉人的回答,完全不著邊。於是,龐嚴說:「抱歉,我姓龐,不姓嚴。」說完,把舉人趕出去了。
人在有錢有勢的時候,親戚朋友的數量,比平時多很多。你是照顧不過來的,那些想盡辦法巴結你的人,還是別幫助了。
人到中年,需要社交,但還要做減法,不要讓自己的「不好意思」,變成了別人獲利的辦法。
認真想一想,自己還需要高人拉一把,去更高層次的圈子,若總是帶著一群低處的人,就難以挪動腳步。
值得我們幫助的親戚朋友,是那些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人。人窮,但是精神要富有。
作家王蒙說過:「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說到底,一個人要站起來,富起來,關鍵是靠自己。你我他,都一樣。
做善事,是為了大家一起站起來,從來不是誰養著誰,誰賴上了誰,誰連累誰。
人到中年,我本善良,但是幫人看情況。
人到中年,你對我好一尺,我對你好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