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理解我的媽媽。她為什麼要放棄治療?我認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堅持治療。”
一位中年女性看著我,她的眼神中充滿了困惑。
她本身是一名護士。媽媽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
媽媽患晚期肺癌,身體已經有多處轉移,現在拒絕住院化療,只願意呆在家中接受止痛治療。
關於臨終,媽媽堅決要求不插管,不搶救。
女兒無法接受媽媽的決定,非常擔心,不斷試圖說服媽媽改變想法。
個案中母女的矛盾,在於他們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差異。
患者的追求,是善終,不做創傷性治療和搶救。
女兒的希望,是母親活在世間更久一點。
尚書篇中說人有“五福”,“壽、富、康寧、好德,終考命”。
其中“終考命”就是“善終”。究竟什麼是“善終”,怎樣做到“善終”?
新華詞典中,“善終”指能享天年,安詳而逝。
我是一個從事臨終關懷的醫生,面對了太多生命即將逝去之貌,對於“善終”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認為:“善終”是患者生命末期無痛苦、少折磨、不煎熬,有親人陪伴,死亡過程寧靜、有尊嚴。
阻礙患者善終的因素
1 大眾對醫療技術的迷思
科技的發展使人們更有能力對抗疾病和逃避死亡。
僅僅抗腫瘤治療,就包含手術、放化療、中醫、生物、免疫、靶向治療等眾多手段。
大家常感覺,只要努力治療,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我們時常會看到,醫生不遺餘力地針對某一癌症進行治療;患者四處求醫,不放過任何治療機會,甚至過度求治。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心想事成。
我們仍然要面對醫學不可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可能治愈每一位患者的事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2 晚期癌症患者的需求被忽略
患者經常對我們說:“我不怕死,我只害怕痛,痛起來,生不如死。”
晚期癌症患者有很多的身體症狀,疼痛、呼吸困難、疲乏等。
與家屬更多關註生存時間不同,患者更在乎身體感受,希望身體少受罪。
他們還需要有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保持內心平靜,幫助解決生活事務等。
3 家屬代替患者做決策
中國是一個傳統社會。當患者身患嚴重疾病的時候,醫療的決策權常集中在家屬手中。
有些家屬和患者感情深厚,希望患者堅持接受所有治療。
有些家屬出於社會道義和輿論壓力,明知治療無望,也不願、不敢放棄治療。
有些家屬做決策時會選擇性忽視患者的需求,只重視生命的長度,不重視質量。
怎樣幫助癌症末期患者善終?
1 安寧療護,幽谷伴行
當病人病已經不能治,命已經無法挽救時,還有一個選擇–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也被稱為臨終關懷、姑息治療。
由醫生、護士、志願者、社工、理療師及心理師組成的多學科安寧療護團隊,會針對預計生存期不超過6個月的臨終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社會等多方面的照顧和人文關懷。
團隊重視症狀控制;給予患者心理疏導、解決心理問題;給予患者資源,幫助處理社會事務;努力保持患者的身體舒適、心理平靜。
比起過度治療和“安樂死”,安寧療護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緩死亡。
和安寧療護相伴的一個醫療措施,是生前預囑。
生前預囑是提倡患者在健康或清醒時,決策在不可治癒疾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
上文中的患者最終選擇的就是安寧療護和生前預囑。
2 推行生命教育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於“臨終”、“死亡”都有所避諱。
人們可以痛快的談“生”,論“死”則是沉重隱晦。
甚至很多醫護人員對於死亡也缺乏正確認知。
我們缺乏生命教育,這導致大家在真正面對死亡時,茫然不知所措。
生命教育包括生死一體兩面,可以幫助大家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和思考,有效地解決因為死亡而產生的種種問題,協助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提升生命的品質。
既然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可以早早研究和準備,免得臨時抱佛腳。
死亡需要準備。即使無法掌控生死,但我們有適應和處理的能力。
生死關頭,已經沒有是非成敗的負擔。
我們可以尊重內心,持最好的期待,做雙重的打算,讓人生帶著舒適和尊嚴,幸福地謝幕。
當我們真正接納生命是有始有終的過程
我們才會更珍惜生命
盡心盡力地、精彩地過每一天
願去者善終,留者善別,能者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