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得,罵不得:孩子的”玻璃心”,都是誇出來的

有段時間,豆包總是特別在意”第一名”的事情,帶他上早教課時,每當他做完一個項目之後,就會跑過來向我求表揚,還會問我,”媽媽,我是不是第一名呀?”

得到肯定回答就喜笑顏開,稍不順意就噘嘴抗議。

後來,我發現不止一個小朋友這樣,別的小朋友也會洋洋得意地去找家長求表揚。

可是,一旦求不到,就會不依不饒。

其實,這種情況在成年人身上也很常見。他們有著一顆玻璃心,稍有不順心,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有玻璃心的人,敏感脆弱,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

主持人吳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之前,她在綜藝節目上提到自己的節目被砍掉的事情。

導演組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時常,但是吳昕堅持覺得是因為自己太差了。

別人在台上表演節目,她就坐在台下哭。

不過,同樣是被砍掉節目的李維嘉卻表現得很淡定,全程都是笑呵呵的。

不過,這也不是吳昕第一次因為這些事情上熱搜,就連她自己都說,自己脆弱、敏感、玻璃心。

不論是誰的問題,吳昕都覺得是自己太差了呢,這就是玻璃心的典型表現。

現在有玻璃心的人很多,小孩子也是一樣。

有心理學家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的患有”玻璃心”。

畢竟很多孩子都是六口人專寵,過度地關注與寵愛,在讓感受到愛與保護的同時,也因為這些保護變得”不堪一擊”。

01 孩子為什麼會玻璃心、輸不起呢?

回想一下生活的點滴細節,我們可以看一看自己都做過些什麼事情。

孩子擺積木,你怕倒了小心翼翼地幫忙扶著;

孩子畫畫塗色,塗了一會累了又不想半途而廢,就讓你幫他塗完;

孩子怕批評,一言不合就炸毛,所以每天你把”真棒””真乖”掛嘴邊;

孩子剪紙做手工,你怕他弄傷趕緊接過來幫他完成,末了還得誇他做的好。

這些作做法都導致孩子越來越”輸不起”,成為”玻璃心”。

輸不起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它背後往往反應出一個家庭不當的期待和錯誤的理念。

玻璃心的背後反應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有些家長會覺得,我們明明是在稱讚孩子、鼓勵孩子啊,怎麼就把孩子弄的輸不起了呢?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傳遞給了孩子三種信息。

第一種,”孩子,結果與過程相比較,還是結果更重要。”

在豆包還小的時候,特別喜歡推倒別人擺好的積木,姥姥總是說他,”別這樣,推倒了就不漂亮了。”

大一些的時候,姥姥經常和他比賽拼圖,有時候可以贏也會故意”放水”,然後孩子就會歡呼,”哇!我是第一名!”

久而久之,他就明白了”第一名”是很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所以他就開始刻意追求第一名。

對第一名的過度追求,導致孩子們無法接受其他的名次。

但是,糟糕的是,他甚至在別人要贏過她的時候勒令”不許贏”。

這樣造成孩子對”贏”的追求更加執著,從而更加害怕輸。

孩子學會了在別人的肯定中去肯定自己。

第二種,”孩子,注意安全,不要嘗試,沒有什麼比安全更重要的了。”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好奇寶寶,在開始爬的時候,怕地上臟、限制他到處爬。

再大一些會走了,喜歡爬樓梯上躥下跳,怕孩子摔著總會恐嚇他,”摔壞了要去醫院打針!”

後來到了喜歡畫畫、手工的年紀,不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用剪刀剪紙就嚇唬他會把手剪破。

父母對孩子的恐嚇和打壓,也是導致孩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

有句話講的好,”中國的孩子都是’嚇大’的”。

家長的嚇唬、限制、批評讓孩子們膽小、敏感、害怕犯錯,為了追求更好的結果,孩子很少主動去做一些有風險的事情,而且做事若是沒有他人的鼓勵,他們也很容易就半途而廢。

第三種,”你真棒、你真乖”,無效誇獎讓孩子無法接受挫折。

帶孩子在小區玩的時候,我發現很多父母都會漫不經心脫口而出,”真棒”、“真乖”等毫無營養就能讓孩子滿足的詞語。

回想起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一回他從桌上拿了個蘋果,很吃力很慢地走過來送給我,我也只是停下手裡的家務,摸摸他的頭誇一句,”謝謝你哦,真乖。”

父母對孩子的無效稱讚,讓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裡。

這種無效誇獎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讓孩子無法認識到自己做對了什麼,也無法珍惜明明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讚揚。

慢慢地,孩子就會衍生出”我最棒”的錯誤認知,導致他們無法接受挫折。

02 不同類型的家長對孩子會有哪些反應呢?

大多孩子害怕失敗是他們還小、認知能力有限,需要引導。

而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失敗也有不同的反應。

不同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反應,也各不相同。

第一種類型,抱怨型家長。

經常把”這麼點小事也做不好”、”有什麼可哭的”、”笨死了,應該這麼做”、“你總是不爭氣”等恨鐵不成鋼的話掛在嘴邊,讓本來就很沮喪的孩子放大了挫敗感,更加害怕嘗試和競爭。

第二種類型,無視型家長。

覺得孩子之間的比賽都是小兒科,並不放在心上,看著孩子悶悶不樂漠不關心,覺得他很快會恢復,時間長了,還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脆弱敏感。

這樣做的最大後果就是讓孩子負面情緒無限發酵,從開始的小情緒醞釀出大麻煩。

第三種類型,比拼型家長。

經過一次失敗以後,家長免不了地鼓勵孩子,”那個誰誰,這次你在這兒輸了,下次在別的地方贏過他”,或者是”他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不過是運氣比你好。”

這樣安撫的話語會讓孩子無法察覺到問題的真正所在,進而無法從根本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不同類型的家長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美國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說過,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所以,當我們一味地批評孩子玻璃心的時候,不妨先反省一下自己。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03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輸不起”的這件事呢?

第一點,學會與孩子共情。

小朋友自身能力不足,抗打擊能力也很差,需要家長來疏導他們的情緒。

有一次,孩子辛苦擺好的積木倒了,他嚎啕大哭,姥姥說,”別哭別哭再擺一個,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哭的更厲害了。

我抱過來他,將抽抽搭搭的小腦袋摟入懷中,問道”積木倒了是不是很不開心呢?”他哽咽著點頭。

我繼續說,”嗯,媽媽知道,豆包很努力很辛苦才擺好的,所以倒了特別傷心。”

他哭了一小會,情緒發洩差不多了,又擦擦眼淚繼續擺積木。

先安撫情緒,再幫助孩子處理事情。

事實上,人的一生都伴隨著挫敗感,學走路的小嬰兒總是摔跤,就會格外戀奶,是尋求安全感的依托。

家長在孩子每次做不好一些小事情的時候,不妨先照顧他們的情緒來表達出感受,讓孩子更直觀感覺到父母是理解、包容和愛他的,他並不孤獨。

這樣的話,孩子也就能更好地調節心態,不會留下畏懼、害怕的陰影。

第二點,強調過程的重要性。

競爭精神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不服輸”的經歷,怎麼把孩子的”不甘心”,化解成”努力就好”更需要家長的協同幫助。

豆包好朋友果果的幼兒園老師特別厲害,她經常讓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然後會選出各種各樣的第一名,比如在講故事比賽里,她會選出故事講的最好的、表演最豐富的、自我發揮優秀的、最有創造性等等第一名。

很多時候,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此外,還會輪流讓小朋友們做第一名,告訴大家只要玩的開心,付出了努力,大家都是老師心中的第一名。

我們小時候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事實上在足球、拔河等比賽之後,我們確實感受到了過程的刺激與快樂,而結果已經不再重要。

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成長中的事情,特別是強化努力過程中的快樂,來讓他們了解怎麼修復自信。

第三點,鼓勵孩子接納現實。

有想贏的心,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怎麼把這件事轉化為動力而不是阻力,還需家長的巧妙引導。

在孩子面對挫折失敗的時候,家長要先放平和心態,去肯定想得”第一名”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但沒能得到也並不丟人,同時,帶孩子多觀察別人在遇見這樣的事情時候會怎樣做。

演員吳尊的女兒NeiNei就曾在一次芭蕾舞比賽中失利,孩子傷心得大哭起來。

失敗是成功的基石,絕不是成功的阻礙。

爸爸吳尊也跟著濕了眼眶。但是,吳尊也還是覺得,失敗也未必是件壞事兒。

他告訴女兒,自己也曾經在一次比賽中,以26比128慘敗給對手。

失敗誰都會經歷,經歷過失敗,才會更珍惜成功的到來,更何況,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當然,我們還可以為孩子找一些榜樣。

比如,運動員在比賽中失利會怎樣,同齡的孩子遇到挫折會怎樣,小嬰兒在走路摔倒會怎樣。體驗了不同的心境,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

漫畫家郭斯特曾經說過:”成長,就是將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的過程。”

成長,就是將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的過程。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是成長讓他們畫上了五彩斑斕的顏色,有明亮的橙黃也有晦澀的黑綠。

要想孩子不再”輸不起”,家長要放鬆心態,面對孩子的正面情緒不打壓,負面情緒不嘲弄,直視存在的問題,教會孩子認識到自己並不完美,不斷地強大自己,將孩子的”玻璃心”變成”鑽石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