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上的電梯裡,碰到一對年輕母女。女孩子背著小書包,應該是媽媽送她去上學。
出電梯後,我們同行了一段。走到轉角處,突然這對母女折轉了回來。
只見媽媽大著嗓門朝著女兒怒喊:「你一天天的都在幹什麼,拿在手裡的東西也能弄丟……」
我猜想,估計是女兒在走的時候掉了什麼東西,現在她們不得不回去找。
聽到媽媽的大聲呵斥,小女孩只是雙手不停地擺弄著,低著頭,默默地邊走邊尋找。
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剛看不久的一本書《父母的語言》。
這是一本兒童早期教育心理學書籍,看完本書,我才發現,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尤為深遠。
而在這個年輕媽媽身上,我看到了父母的不當言語可能給孩子造成的傷害,這對孩子的未來成長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在《父母的語言》中,作者告訴我們:在孩子三歲前,父母對他們說的話直接影響其大腦發育。
換句話說: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也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喜歡說這三句話的父母,教出來的娃更優秀
1)「剛剛是爸爸/媽媽不對」
父母與孩子雖然是平等的親子關係,但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將對方生下來,出錢撫養,就擁有掌握他們人生的權力,常常表現得很強硬,就算做錯事了,也依然覺得是孩子的問題。
受這種教育影響,孩子會變得 害怕犯錯,死不悔改,被人指出問題後還會變得 惱羞成怒。
如果父母在出現問題、誤會孩子後,經常給他們道歉,就能讓子女覺得父母都能認錯,為什麼我不能。
同時,父母在認錯後,還要 知道悔改,子女就能學會在犯錯中 獲得經驗,改變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2)「爸爸/媽媽相信你可以」
父母無條件的信任,是孩子敢於嘗試的勇氣,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並不能一次就成功,
但如果孩子失敗之後,家長挖苦、諷刺,子女就可能不敢再嘗試,或難以與父母交流真心話。
但家長的支持,能讓他們多次重複,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將來也更有勇氣,更容易成功。
3)「你很棒,可是……」
「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是一種處世哲學。同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當你對孩子有較高期待的時候,既不能打擊其自信心,也不能馬上就表現出對其行為的滿意。所以標題中的這種表達方式就是一種比較好的語言形式。
首先對其行為表示肯定,其後,再委婉卻不兜圈子的提出你的更高期待,讓孩子內心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這是更合乎常理的一種方式。
這種告誡可以靈活使用,既可以用於表達你對子女的進一步需求,也可以幫助其注意某件事中的一些關鍵點,之後不必受到相關不良影響,還可以為其敲響警鐘。
總而言之,作為父母,當你在與子女溝通時,最好是對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約束,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
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父母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
孩子出生後,看到的世界是一片空白的,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迷茫、無助時,給予最堅定的肯定,給予他對抗困難的勇氣,找到屬於他的那條最適合的道路。
有個美好的故事,孩子一開始都是在天上找媽媽,看到了合適的你,第二天你就懷孕了。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上天給了我們一次做父母的機會,我們就該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可貴。
好好對待我們可愛的小天使,讓他以後可以自豪的對他的孩子說:「 我的父母親在我眼裡最棒了,我也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