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修行,古代士大夫們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對於身處世俗中的我們,修身尤為重要,而修身重在修心。 《孟子.公孫丑上》講: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認為這四顆心,如同人的四肢,修得齊全,人才完整。 若要人生幸福圓滿,須得擁有這四顆心。 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徐崢扮演的男主角程勇,有這樣一句台詞: 「看著這些病人,我心裡就難過。」 電影里的程勇,因為販賣假藥罪而入獄。那在道路兩旁目送他的人,看著程勇,心生不忍,便是惻隱;那押送程勇的警察,讓放慢車速,亦是動了惻隱之心。好的電影講的是故事,說透的是人性。現實中,電影故事的人物原型陸勇,也是一個有惻隱之心的人。 與電影不同的是,陸勇並沒有入獄,而是被無罪釋放,因為他一直是原價代購藥品,未曾從中牟利。
他自己患了白血病,對病友的痛苦,自然能感同身受。 張愛玲說: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真正的惻隱之心,不是強者對弱者的施捨,而是悲天憫人的慈悲。 有惻隱之心的人,生性柔軟,常存溫暖。 同萬物生長而不加傷害,見世間苦難而不忍忽視,對他人受苦而心生憐憫。 動了惻隱之心,而後生髮慈悲,所做的事,才可叫慈善。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一個人的哪種行為,讓你覺得不可交往? 網友們各抒己見,提到最多的詞,便是「不知羞恥」。 生活中的事,總有一些讓我們憤慨,小到他人借錢不還,大到惡人作姦犯科。 人的羞惡之心,就是底線,若是沒有,便成了令人厭惡的無恥之徒。 網絡上藏著不少崇洋媚外的人,祖國發展時,不斷詆毀;祖國有難時,避之不及。 忘恩負義,人格盡失,表面聰明有餘,實則愚蠢至極。 還有那些三觀不正的人,嘲諷弱者,謾罵他人,甚至在網絡上傳播著有毒於社會的言論。 那虛擬的世界,其實是現實的投影。 有多少人把名勝古蹟破壞殆盡,又有多少人對道德準則肆意踐踏。 最令人憤慨的,是這些人從來都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宋代名儒陸九淵有言: 「恥存則心存,恥忘則心忘。」 那些為功名利祿而不擇手段的人,早就沒了羞惡之心。縱使滿口仁義道德,行為也同瘋癲無異。 常存羞惡之心,守住做人底線,方能知恥而後勇。 《晏子春秋.內篇》中說: 「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 爭執不休的人將承受無盡的災禍,謙遜禮讓的人則會有享不盡的福氣。 和晏子相關的,有個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景公時期,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他們武藝高強,意味相投,結為了異性兄弟。卻自持功高,目中無人,十分蠻橫。這種情況,令晏子憂心忡忡,於是進諫齊景公,用計除掉他們。 齊景公召來三人,卻只賞賜了兩個桃子,讓他們自己論功勞大小分配。 這三人果然你爭我搶,誰也不服誰,爭論不休。 因為二個桃子,就失去禮讓的美德,三人自覺羞愧,最終都自刎而死。
古人常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還貴重,如果貪圖利益,不仁不義,必將受人唾罵,也就無臉面活於世間。 《增廣賢文》中講: 「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與人紛爭,最終禍及自身;與人禮讓,最終造福自身。 懷有辭讓之心,懂得了謙遜,才算是有德之人。 王陽明的一生,有個很重要的轉折點—「龍場悟道」。他之所以被一擼到底,從兵部主事,貶去偏遠的蠻荒之地做個小驛丞。 是因為他仗義執言,得罪了大太監劉瑾。 彼時,劉瑾權傾朝野,大批忠臣遭到陷害,王陽明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歸根結底,是他有顆明辨是非的心。 王陽明說: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知好惡就盡了是非,知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天分陰陽,地分晝夜,人分善惡,事分曲直。 世間萬事萬物,無不與是非相關,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能否明辨是非。 因此,王陽明還說: 「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意思是,是非只是個大的約束框架,能不能做到,就要看每個人如何運用和領會。 歷史穿梭千年,浪花淘盡英雄。 那些閃耀其中的人,莫不是有顆是非心,不為權貴折腰,不被勢力壓倒。 永存是非之心,不丟失良知,方能行穩致遠。 佛陀說: 「心靈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貧窮。」 心若荒蕪,難以幸福;心若富足,自有幸福。 動惻隱之心則生慈悲,動羞惡之心則知廉恥,有辭讓之心則懂謙遜,有是非之心則存良知。 人生於世,修好這四顆心,才配擁有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