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是跟你對著幹」,可能是你們之間「缺少邊界感」

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恐怕就是這些話:   「幹嘛又關門,是不是背著我又玩遊戲了?」  「學這個有什麼用,這次考試都退步多少了!」  「媽媽吃的鹽比你多,報這個專業,以後不會找不到工作。」  「不要給我瞎折騰,好好公務員不當,創什麼業?」  「都30歲了,隔壁王叔都報孫子了,還不敢快找對象相親去。」  ……  自從當了父母,孩子小愁成績,大了愁他工作、愁結婚、愁生孩子……好像總有愁不完的事情,親子間的矛盾也隨著孩子成長越發尖銳。    叔本華說過: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靠的太近會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感到寒冷。

所以,人與人之間,尤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既要親密,也應該保持一定的邊界感,這樣,自己自由,孩子也自由,親子間的關係反而會更融洽。   父母沒有邊界感,留給孩子傷害也許不亞於暴力   微博熱搜曾經有一則新聞:高鐵上,一名男子抱著個小女孩,不僅撩開女孩衣服,還不斷撫摸,親吻女孩背部和頸部,在這期間女孩一直反抗,但沒什麼用。其他乘客報了警,警方介入調查後,證實這是一對父女。  而更讓人無法理解是,坐在旁邊的媽媽和外婆全程都沒有阻止男子的行為,不知道這是覺得無所謂,還是習慣呢?  很多時候,父母沒有邊界意識,你以為那是愛,但對孩子來說,很可能是危險隱患,有可能哪一天就爆了,到時後悔都來不及。    還有的父母過度強勢,雖然生活上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但是卻過多干涉孩子的工作、社交、情感,讓孩子缺乏了獨立思考,停止了認知上成長,變成了附庸在父母身上的「巨嬰」,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卻讓孩子裡幸福越來越遠。   父母有邊界感,才能找到真正自我  

去年《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52歲的伊能靜,不僅因為他勇爭第一的認真,更在於她「為母則剛」的堅強。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你家孩子可以與你有那麼多的話題,而我和孩子卻無話可說?」伊能靜下意識的回答:就是注意「界限感」。對於哈利她給予尊重,願意傾聽,不過多干涉孩子,一直堅持讓兒子做自己。    而在決定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是否要頂著「高齡」重新走上舞臺的時候,哈利給了伊能靜鼓勵和支持,並且為媽媽親自編舞,從而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在舞臺上光芒四射的伊能靜。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邊界是相互的,媽媽有邊界了,才能擁抱自由。很多媽媽在成為母親之前,是自由、瀟灑的 ,但是成了母親後,很多人卻給自己重新排了順序:孩子,丈夫,最後才是自己。  其實做了母親,我們也可以像伊能靜一樣,回歸自我,帶著邊界,讓自己變得成熟與自信,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也變成自己的驕傲。   親子間最好關係是「親密有間」   周國平說過: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邊界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也不是孩子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來進行。

確定身體的界限  要讓孩子都認識到,自己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身體不被誰碰,即時是自己的父母.而孩子大了,父母也要有所避嫌,這樣建立的界限在於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存在感,同時讓孩子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遭遇了侵害,如何保護自己。  尊重物質的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包括孩子,父母要儘量慢慢學會不去打聽孩子的「秘密」,不去翻看孩子日記或私拆孩子信件等,對孩子保持信任和積極溝通,尊重孩子的小世界。    明確思想上的界限  父母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隸屬於任何人,孩子與我們之間是平等的關係。還有父母要積極從焦慮中脫離出來,讓孩子自己選擇人生,自己找工作,結婚,父母可以給孩子建議,但是不能強制性干涉。父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得體地退出,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  父母子女今生有緣才能成為一家,高質量的關係是:孩子對父母尊重,父母放開孩子,尊重自己,活出真實自我,彼此擁有「界限感」,給予對方最大幸福。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爲您答疑解惑,希望糖果媽媽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