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上次去吃火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拿著一輛玩具車跑來跑去,服務人員端著鍋碗瓢盆穿行,他還是橫衝直撞。

一旁的媽媽看見了,趕緊去制止:「別跑了,這樣很危險!」小孩子不管,繼續跑。

媽媽一邊追他一邊說:「你給我站住!回來!」小孩子一看媽媽追他更來勁了,置若罔聞。

媽媽著急了,也擔心孩子安全,說:「再不回來,下午的電影不帶你去了!」

孩子一聽,「不行!你不帶我去我一會兒就不去上課!」

「那你趕緊回來不亂跑!」

「那你要帶我去看電影!我才去上課。」

媽媽點點頭,孩子終於安靜下來了,開始乖乖吃飯。

這個場景熟不熟悉?諸如此類的還有:

「你把作業做完了,幹什麼都行!」

「你先把這個吃了,我就帶你去玩碰碰車!」

「不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今天就沒有睡前故事了。」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越來越會講條件。

很多父母,在孩子頑皮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會跟孩子談條件:你停止或者完成眼前的事情,你就可以獲得某樣獎品或者是去做某件事情的資格。說好聽點是獎勵,說直白點,就是交易。

為什麼這些方法會被如此頻繁地運用到與孩子的相處中?

因為面對隨時可以把你氣炸的孩子,與耐心的教導相比,這種方法簡單粗暴、立刻生效。

但圖省事,往往意味著後患無窮:孩子也就越來越懂「交易之道」,越來越「狡猾」。

站在父母的角度說,適當的用一些獎懲方法去引導孩子,無可厚非,但我們可能需要知道的是,用多了「交易」不僅有可能失靈,還有更嚴重的後果:

01

模糊孩子的是非觀

就拿開頭火鍋店的孩子來說,孩子真正不適合在火鍋店裡跑去跑來的原因在於:對人對己都不安全;打擾到餐廳就餐的其他人;對服務員造成困擾。

但如果母親讓孩子安靜下來是用孩子喜歡的「看電影」予以強化,卻並不做進一步的解釋,孩子並不知道他的行為不妥地方在哪裡,下一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更重要的,孩子缺乏站在其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沒能夠利用這種機會樹立起自己的同理心。

反而是,因為他的行為,他擁有了跟母親叫板的權利,下一次,他還有可能變本加厲。

更別說,還有一些家長,就算是孩子按照要求做到了某樣事情,家長卻常常失信於孩子,比如孩子考試達到了預期,家長卻不實現當初的獎勵,長此以往,在孩子心中漸漸失去了威信。

重要的,「被欺騙」多了,孩子對整個世界都會產生不信任感。

02

讓孩子迅速明白交換的好處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在一個家庭之中,他們能夠通過一次次試探,迅速明白每個人的底線在哪裡。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老人抱怨,孩子倒地撒潑,要糖要玩具,老人迫於公共場合「丟人現眼」的感覺,滿足了孩子。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交換」到了他需要的東西。

但或許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這個孩子,他跟著爸爸的時候,卻從不撒潑,顯得很通情達理。

亦或是他離開家庭環境,進入學校之後,能夠循規蹈矩,做老師同學眼中遵守紀律的學生。

因為,孩子通過他的試探,明白了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會根據這種預估去採取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孩子的「狡猾」之處。看臉看脾氣決定行為。

有時候,我們不能責怪孩子蠻不講理,或許是我們家庭內部有人喜歡跟他進行「交換」,而他,也早早地學會了這套規則,運用自如。

03

破壞孩子的內部動機

通常意義上而言,內部動機指個體對所從事的活動本身有興趣而產生的動機,無需外力作用的推動。

內部動機較強的人,在一件事情上會具有更強的主動性,獲得更多的愉悅感。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影片中父母為了促進大寶跟二寶的關係,讓已經上國中的大寶跟妹妹玩耍,推出了「每次陪妹妹玩十分鐘就獎勵十分鐘ipad時間」的制度。

一開始,大寶積極地陪妹妹,十分鐘,二十分鐘,一點點換取玩ipad的時間,然而,時間長了,她開始從心底裡覺得陪妹妹只是為了獲得電子產品時間而不得已做的事情。

當她對電子產品的時間渴求越來越多,而陪妹妹這項任務就讓她越來越反感。

其實爸爸媽媽沒有明白一點:陪妹妹是不需要獎勵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然而,這項制度硬生生把她自發的想陪妹妹的動機壓下去了。

這一點在學習上也體現的很明顯,當交換或者獎勵被濫用的時候,學習主體會喪失掉學習的享受感。

所以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如今的孩子,不再是依靠哄騙就可以應付過去的,對孩子,也不應該有欺騙。

如果圖一時的省事,只想立刻實現孩子聽話的效果而用條件糊弄過去,根本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當孩子跟你的意見產生衝突,或者是孩子的行為已經妨礙到其他人的時候,與其跟他談條件,不如早早地讓他有更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底線:劃出看得見的底線。

有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麼我定了很多規則,孩子就是不執行?

曾經有一位媽媽諮詢我,孩子總是每天忙於挑戰她制定的各種規則,樂此不疲,她十分苦惱。

我問她是不是經常定規則,經常被打破?她說,是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孩子十分聰明,能找到規則的漏洞。

家庭的規則太多,還經常變化,這對孩子意味著:規則也並不是絕對的力量,遵不遵守都無所謂,甚至激起他的挑戰欲,去打破規則。

所以面對談條件的孩子,規則立起來了,就要堅決執行,邊立邊破的規則,效果甚微,甚至弊大於利。

家長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而且要少而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我一個朋友給孩子定的大規則就是:一不能影響自身的安全,二不能妨礙別人的利益。

在這兩條大規則之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這種簡單清晰的規則,也許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所以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如果我們想培養出具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那麼毫無疑問,我們從內心要對這個世界的萬物有尊重的心,並懂得其他人的善意,值得深深的感恩。

很多做父母的,在公共場合對服務員百般挑剔,覺得自己花錢買了服務,對服務行業的員工提出各種要求;亦或是隨便浪費食物,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孩子都會一點一滴地學下來。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得爭取自己跨前一步,這也是一種先行先試。

孩子有著最原始的本能的敏銳和敏感,你對他付出什麼,他就會回報你什麼。

條件,不論是獎勵活懲罰,只能解一時之急,而理解、耐心、愛和信賴,才能給孩子靈魂上的養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