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孩子的良言妙語,用對了,孩子越來越自信

真正的表揚,應當是能讓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的。

是能使孩子將所有的成功和失敗,歸因到努力、選擇、堅持等精神力量上,而不是歸於智力的高低和天賦的優劣上。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勝不驕,敗不餒」。

面對成功,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懂得繼續努力、保持奮鬥;

面對失敗和困難,能夠迎頭奮起,不放棄,不拋棄。

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地表揚孩子。

下面這12種表揚方式,你越誇,孩子就越優秀。

1、誇誇孩子的努力

一個孩子考試名列前茅,將成績單拿給媽媽看。

一種媽媽喜歡說:「寶貝好厲害,真棒啊,考得太好了!」

另一種媽媽則會說:「考得不錯啊,這都是寶貝平時努力得來的,要繼續加油!」

第一種媽媽的表揚,往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所以他就會停下腳步,只求保持已有的成績,而不求更進一步的努力。

第二種媽媽的表揚方式,卻恰恰相反,不僅肯定了孩子現在的成績,還會讓孩子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相比之下,表揚孩子努力的媽媽,效果更好。

2、誇誇孩子的毅力

當你的孩子面對一個深奧的棋局,一次次的挑戰卻換來了一次次的失敗;

當你的孩子想要嘗試攀岩,一次次的攀高卻換來了一次次的跌落;

這時候,你的一句「加油啊,你肯定行」,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導致他們無奈放棄。

相反的,當你把「你一定行」換成「表現不錯,堅持就是勝利,繼續努力啊」,這時候孩子就會更加地有耐心、有毅力,成功率也更高。

3、誇誇孩子的細節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對於家長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多表揚孩子的細節。

當他取得某種進步時,抓住某個具體的細節表揚他,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注意到細節。

比如孩子游泳有進步,你可以誇他:「寶貝,進步不少啊,你看你這個姿勢感覺更標準了,換氣頻率也掌握得不錯。」

4、誇誇孩子的創意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想象力都很豐富,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幻想。

而正是這種想象和幻想讓孩子更加充滿創意,對生活和世界,多了一份思考和熱情。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打擊孩子,要學會鼓勵孩子的天馬行空。

誇誇他們的創意,孩子會更加優秀。

5、誇誇孩子的態度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

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往往會讓人們做事更加認真,成功的幾率更大。

作為父母,一定要懂得表揚孩子的態度。

比如今天孩子寫完作業,主動地開始預習明天的功課,這時候你就要肯定他對學習主動、認真的態度。

6、誇誇孩子的合作精神

一個懂得團隊合作的人,往往會在未來更加優秀。

作為家長,一定要懂得引導和鼓勵孩子的交際能力、團結合作能力。

當孩子在團體的配合下,取得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記得多誇誇他,告訴他:「你們幾個配合得很好哦,以後也要多和同學團結合作,繼續加油!」

7、誇誇孩子的領導能力

為什麼要誇孩子的領導能力?

因為這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作為家長,當你的孩子負責的一件事,在其他同學的配合下圓滿地完成了,這時候,除了表揚他們的合作精神,也一定要記得多誇誇孩子的領導能力。

8、誇誇孩子的勇氣

勇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不僅代表著進取精神,還能夠使人更好地面對挫折。

對於家長來說,一定要多誇誇孩子的勇氣。

當孩子學會了騎自行車,記得誇誇他勇敢;

當孩子不用游泳圈,學會了游泳,記得誇誇他勇敢。

只有在不斷的積累中,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敢於冒險。

面對挫折和困難,才會有自己的勇氣和資本。

9、誇誇孩子的細心

當你準備出門帶孩子去公園玩,他主動帶了一把傘;

當你今天生病感冒了,孩子主動給你拿了藥;

作為家長,你一定要多誇誇孩子的細心。

細心的孩子,考慮問題才會周全,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

10、誇誇孩子的信用

誠信是為人之根本,作為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信用,只有這樣,他在未來才會變得誠實可靠。

當孩子要和你做一個約定時,記得告訴他:「我相信你做得到,因為你總是說話算話。」

11、誇誇孩子的謙虛

有句話說:「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

一個人,要學會虛心地向別人學習。

只有這樣,才能吸取別人好的優點和經驗,讓自己成長起來。

此外,一個虛心的人,面對失敗,也會更坦然。

作為家長,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我們要教孩子虛心,然後繼續努力。

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虛心,學會總結經驗教訓,多向別人請教。

當孩子做到了虛心,記得誇誇他的虛心。

12、誇誇孩子的選擇

選擇很重要,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還是交朋友。

如何做選擇,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

當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時,我們記得多誇誇孩子。

親愛的家長,當你想表揚孩子的時候,多想想我說過的這12種方式。

切記,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關鍵就在於你怎麼誇孩子。

Leave a Reply